我們對于智能家居的全部幻想其實都來自于比爾.蓋茨的那幢“未來之屋”,那是90年代初,一切都泛著玫瑰色的光輝,我們對于一切都還很好奇,進取心也驅使著我們將其逐步實現。
1835 73rd Ave NE,Medina,WA98039,就在這個地址里,蓋茨的這棟別墅鋪設了84公里纜線,是的,你沒看錯,把線纜連起來足夠汽車跑一個小時,而通過這些連接,未來之屋的供電系統、光纖數字神經系統會將主人的需求與電腦、家電完整連接,實現真正的智能家居。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在智能家居行業突飛猛進的照拂下,我們普通人也可以實現蓋茨那幢造價驚人的未來之屋的小部分功能,比如遠程控制家里的電器、24小時監控等極其有限的功能。
是的,盡管我們距離蓋茨家的智能家居水準還有極其遙遠的距離,但是在可以實現的條件下,我們對于智能家居的理想永遠會泛著玫瑰色的期盼,所謂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從蓋茨的未來之屋到今天的智能家居,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是太快了還是太慢了?快有快的說法,蓋茨當年花數千萬美金搭建的設備,我們現在只要幾十塊就能買到,慢卻是更直觀的感受,從混沌一路摸索走來的智能家居產業始終沒有與用戶產生強關聯,和用戶始終存在著一定的疏離感——有可以,沒有也行。
這肯定不是智能家居行業想要的狀態,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智能家居究竟該如何走到消費者中去,更接近比爾蓋茨在二十多年前所建立的智能家居范本呢?
智能家居的本質是物聯網數據的互通,用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獲得家居環境信息,從而指導規劃生活節奏。通過用戶參與學習場景的定式,智能家居為用戶帶來自動化生活體驗,兩者數據互通,最終形成高效且有質量的智能家居體驗。
在討論智能家居市場推進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理想的智能家居生活,也就是如何過上比爾蓋茨在20年前就已經體驗上的智能生活。
二狗同學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稱職的管家,自從進入了小明家里,它還從來沒有犯過一次錯。小明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一直都有著賴床的壞習慣,所以二狗每天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準時前往小明臥室拉開窗簾,叫醒小明。
而之后的工作就要顯得更加忙碌了,二狗需要一邊準備好溫度合適的熱水,另一面則需要指揮掃地機器人、除濕機or加濕器等工具運轉起來。對了,它還需要去確認今天的天氣,如果天氣狀況不好的話,它也得去提醒小明帶傘和打一個滴滴。
每到這個時候,小明就喜歡向二狗問東問西。在逐一回答完問題后,二狗更喜歡跟小明去探討一下昨晚的電影電視劇,畢竟昨天小明觀影興致濃厚。
吃飯的時候,二狗把小明這幾天的睡眠質量作了匯報,并且對近期的膳食結構改良做出了建議。如果小明同意的話,二狗今天就會下單,和劉強東、馬云等大富豪做一筆小小的生意。
送走小明上班,二狗還要檢查并且關閉家里的設備,等待小明回家。在小明下班前,按照慣例,二狗還需要按照以往一樣安排好空調、燈光的調度工作,檢查冰箱食品儲備。并且,二狗還會將昨晚的電視機續集推送至電視。
在干完這些工作后,二狗就準備進入夢境了,不過它知道這一覺并不會安穩,因為門禁的開關還需要它時刻注意。
是的,二狗就是那個我們想象中的智能家居,雖然距離蓋茨的待遇還有一大段路程,對于現今的環境而言,這一切已經非常棒了,看起來也什么特別大的難度。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其實不算高要求,我們現在的智能家居也無法達到,也許,這就是為什么盡管智能家居行業熱火朝天,用戶這邊的反饋卻是冷若冰霜的主要原因吧。
歸根結底,我們的智能家居根本不夠智能。
從上面的設想中,我們推演的智能家居體驗主要涉及到三個層面,分別是人與物(語音)互通、物與物互通、物對人行為模式學習。從單品角度來看,智能家居產品在這三個層面確實都有所進展,只是速度和效率并沒有讓人滿意。
人與物的方案入口主要以語音形式展現,例如小度、小愛、叮咚等配套助手方案,產品形態主要智能音箱、智能電視等場景入口來進行承載。目前的功能點為基于智慧圖譜的語音交互,不過只能做到基礎的指令執行、資訊查詢。
物與物互通主要以平臺來進行構建,在國內形成了依托于小愛、小度等不同IoT服務商的平臺體系,除開互聯網廠商,傳統廠商也正在積極搭建自己的語音助手體系,例如海爾小優管家、創維小維AI。物物互通主要局限于自家平臺產品,總體來看仍處在各自為營割裂的狀態。
物對人學習也需要借助IoT平臺的力量,不過目前在用戶行為模式學習上各家還屬于淺層,只能以用戶預設組合指令來滿足場景需求。
從產品角度來看,想要邁過智能家居與用戶隔閡的檻,智能家居布局需要從這三方面來逐步解決,但目前對于市場推進來說犯難的點在于第二點,物物互通。這里指的并非是互通難度,而是當下根本沒有設備與其互通。
在初期,眾多廠商大多以打造網紅爆品來單刀切入智能家居市場,但在智能家居市場普及度不夠、剛性需求塑造不足的情況下,這些仰仗內容和流量的爆款最后很容易止步于單品,聯動后勁不足。
智能家居產品最大的賣點在于完備的聯動體系,以點打面的做法略顯薄弱。但是一味強推智能家居整張大餅也會讓消費者消化不下,結合小場景來對智能家居產品進行組合輸出會更加合適,通俗點講,少食多餐。
在這一方面,傳統家居廠商因為深耕產品線的優勢,具有更強的定制場景輸出能力。
比如海爾推出的聚焦于定制化的CFC(用戶-工廠-用戶)物聯網模式,其思路主要是通過用戶下單定制需求,工廠按規格制造,最后一站式輸出到用戶。從順逛實際下單流程來看,由于采用了一定模板,海爾在產品把控上可以減小風險,而客戶定制的方式也可以提高用戶接受度。
在智能家居層面,海爾則是劃分了智慧客廳、智慧臥室、智慧浴室等場景,用戶可以通過個性化定制劃分小場景,以此逐步進行智能家居方案的迭代。
而互聯網廠商產品供應鏈能力較弱,因此傾向于利用技術優勢開發平臺,再通過生態鏈加盟形式進行整合。不過這也導致互聯網廠商在場景塑造能力上薄弱,在整合力度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小米在物聯網上發力較早,智能家居也有了一定的方案積累。例如在照明系統這一塊,除開當初的Yeelight,小米也于去年宣布接入宜家全系照明系統,為自家平臺添磚加瓦。相比傳統廠商,小米在家居上布局尚淺,只能依靠加強供應鏈合作來打造統一品牌形象的小場景。
由于家居產品的固定性,智能家居的推進注定是以小場景逐步迭代來進行。在目前的智能家居市場,用戶體驗很難稱得上系統性,一方面是止步于完整方案的高昂價格,另一方面則是產品質量和交互效果割裂,“拿著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不同平臺間難以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