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飛飛回歸斯坦福大學之后,正式宣布啟動以人為本人工智能項目,創建了以人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Stanford 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 (HAI))。
這次,李飛飛肩負重任,立志推動人工智能的研究,教育,政策和實踐,以造福全人類。他表示,這是斯坦福大學和其他地區科學家的共同目標:將人性置于人工智能的中心。
本文將詳盡的給大家闡述李飛飛的以人為本項目和理念,以及李開復眼中的李飛飛。
李飛飛的“以人為本”AI 倡議
斯坦福大學在公告中提到,我們正處在一個真正的歷史轉折點:社會正在被技術重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更深刻。許多人將這個時期稱為由5G無線網絡、3D打印技術以及物聯網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然而,人們漸漸發現,最具影響力的變化可以追溯到人工智能的出現。
這些變化中多數令人振奮,機器翻譯使思想更容易跨越語言障礙而得以傳播;計算機視覺使醫學診斷更加準確;而駕駛員輔助功能使汽車行駛的更安全。有些變化則令人擔憂:隨著自動化的快速發展,數百萬人面臨著失業所帶來的不安全感;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讓人們難辨真偽;最近,機器學習領域的偏見案例也向我們展示了技術如何輕易地放大偏見和不平等。
就像任何強大的工具一樣,AI所承諾的風險和回報是等價的。但與核能和生物技術等大多數具備“雙刃劍”特征的技術不同,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是一種分散的、全球性的現象,其進入門檻相對較低。這種分散性導致我們難以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操控,但我們大可以負責的態度采取多項措施對其進行引導。這就是為什么說,人工智能的下一個前沿不能簡單地考慮技術——它必須是以人為本的。
斯坦福“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倡議指出,從氣候變化到貧困,許多問題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我們關注,但對于人工智能,有一些特別突出的地方值得注意:盡管人工智能的影響范圍之大,難以確定,但其仍處于我們集體力量的塑造中。正因如此,斯坦福大學宣布了一項重大的新舉措,旨在建立一個致力于引領人工智能未來的研究所。該研究所將支持跨學科研究的必要廣度;促進學術界、工業界、政府和公民社會之間的全球對話;并對所有部門相關負責的領導進行激勵。我們把這種觀點稱為“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 Human-Centered AI),其源自于三個簡單而又有力的想法:
1、為了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需要,其必須包含人類智慧中的多樣性、細微差別及深度。
2、人工智能的發展應與其對人類社會影響的長期研究相結合,并據此加以指導。
3、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增強我們的人性,而不是削弱或取代它。
實現這些目標將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每一項都向我們提出了復雜的技術挑戰,并將引發工程師、社會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之間的對話。但這也引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什么是最緊迫的問題,誰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對話將在哪里進行?
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需要廣泛的、多學科的努力,利用從神經科學到倫理學等一系列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要應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探索未知的新領域,同時保證其不用于商用,這遠不止是一項工程任務。
斯坦福大學還談到了學術界的重要作用,這是純研究的領域。正是科學的自由讓成百上千的大學在國際上合作建造大型強子對撞機——不是為了讓我們的手機更便宜或者我們的無線網絡更快,而是為了第一次看到希格斯玻色子。由此,我們制造出了哈勃望遠鏡、繪制出了人類基因組。
最重要的是,學術界是包容的,不為競爭市場份額,其需要人們共同協作以獲得對知識的更深入理解,這些知識可以被分享。更重要的是,學術界負責教育未來的領導者和實踐者,跨越一系列學科。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是一個多代人的旅程,現在正是向技術人員、工程師、企業家和政策制定者灌輸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時候,因為正是這些人負責規劃人工職能的未來發展路線。